注册 登录 授权

地址:
联系人:
电话:8888-8888-888
传真:
手机:18888888888
邮箱:
潮立津城 半路砸了“铁饭碗”他要把“洋种子”价格打下来!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5-07-26
摘要:蓝狮注册 7月22日,大暑,天津午后气温已达35℃,在体感超过40℃的蔬菜育种大棚里,54岁的季核亮拨弄着小白菜幼苗,豆大的汗珠从脸颊滚落,在脸颊上划出一道道水痕。每当聊起这些

  蓝狮注册

潮立津城 半路砸了“铁饭碗”他要把“洋种子”价格打下来!

  7月22日,大暑,天津午后气温已达35℃,在体感超过40℃的蔬菜育种大棚里,54岁的季核亮拨弄着小白菜幼苗,豆大的汗珠从脸颊滚落,在脸颊上划出一道道水痕。每当聊起这些新培育的蔬菜品种,他总会忘却闷热,蹲在大棚里滔滔不绝。

  从农村娃到“80年代”大学生,从农科院科研员到满脚泥土的育种人,20年前,季核亮走出农村又回归田埂的决定,曾让许多人震惊。但他说,回乡搞蔬菜育种的目标始终明确且坚定:把“洋种子”价格打下来,让中国农民用上自主培育的好种子。如今,他做到了。

  眼前的季核亮个头不高,头戴宽檐草帽,皮肤黝黑。常年在田间风吹日晒,让他脸上的皱纹比同龄人刻得更深。

  1989年秋,北辰区季庄子村,18岁的季核亮收到天津农学院录取通知书。他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也是全乡第一个学农学的年轻人。

  “那时考大学不容易,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农村孩子好不容易走出去,谁还会学农?有人考上农学院后,干脆回去复读了。”季核亮说,从小跟着父母在田埂长大,他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热爱。

  1993年从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天津农科院蔬菜所。当时天津培育的黄瓜、白菜、菜花、芹菜等种子声名远扬,全国种子市场上,包装印着“天津农科院”字样的种子堪称“硬通货”。种子的受欢迎程度,直接体现在他的收入上在那个几百元能买一平方米房的年代,他每年仅奖金就有两三万元,是街坊邻居眼中捧着“铁饭碗”的能人。

  就在众人羡慕之际,这个能人做出了大胆决定:辞职。他把想法告诉家人,全家都不赞成,“那时我媳妇刚下岗待业,我又提出辞职,确实让家人难以理解。”季核亮说,“但我已经打定主意,要开一家自己的育种公司。”

  2002年,季核亮辞职创办种业公司,回到季庄子村,将家里两间平房改造成办公室。命运兜兜转转,他再次回到庄稼地,只是这次不再是跟着父母看天吃饭的孩子,而是带着育种技术归来的“新农人”。

  蔬菜育种需经历选种、催芽、播种、出苗等阶段,而播种首先需要合适的制种基地。起初,季核亮在宝坻区选了一块地,打算建大棚。当时,他东拼西凑借了几万元,亲手扛管子搭建,可因缺乏经验,一场大雪压塌了大棚。他心疼地好几宿没睡好,但失败也不能退缩。于是他又借钱,吸取经验教训,在自己家房后建起了2个小棚,继续干!

  就这样,带着“耕耘种业”商标的第一批蔬菜种子,经过房后育种、房前包装,终于推向市场。但农民种地求稳,习惯选择老牌种子,对新品种望而却步,经销商也不敢上架。

  “那时候只能把种子赊给农资店,即便这样,人家愿意放在店里,都算是恩情了。”季核亮说,他的第一笔现金生意,是和河北秦皇岛的一位经销商达成的,对方听了他的经历,二线多块钱的芹菜种子,如今那本记账簿已泛黄,但他却一直珍藏着。

  在季核亮心中,有一张清晰的蔬菜地图:云南繁菜花,甘肃繁芹菜,山东繁白菜20多年来,他把制种基地设到全国各地,哪里气候适合蔬菜生长,他就往哪里去。过去,他揣着1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子,骑自行车跑遍天津周边的农资店;如今,他培育的100多个品种通过经销商销往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全国各地,连新疆的巴扎上,都能找到他的种子产品。

  让季核亮决心“下海”的重要原因,是国外种子的高价问题。他以白菜种子为例,2000年左右,同样10g的白菜种子,国外品种能卖到20元,国内品种售价却不到3元,“有的国外种子甚至按粒计价”。

  在众多种子中,胡萝卜种子是较难培育的品种之一。季核亮介绍,目前国内大面积种植区多使用日本、美国的种子。国内虽也有自主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口感与国外品种相差无几,但在商品率、颜色、光泽度和耐储性上仍有差距。

  “人家能培育出好种子,我们也能。”2015年,他和高薪聘请的专家一头扎进胡萝卜育种工作里。9年间,春秋交替,他们在甘肃、河南等地的制种基地,年复一年地选种、试种,记录数据的笔记本摞了近半米高。

  2024年,“耕耘种业”胡萝卜育种团队培育的“津参3号”胡萝卜试种成功。在山东寿光的现场会上,农民们将它与国外品种对比,发现二者在光泽度、饱满度、口感和耐储性上,不相上下。不同的是,国外胡萝卜种子80g一罐售价400元,农民种一亩地仅种子就要花1000元;而“津参3号”同样80g一罐仅售280元,一亩地的种子成本降至600多元。

  季核亮骄傲地说,去年西北制种基地培育的几百斤“津参3号”种子,今年上市后两三天就销售一空。没买到的经销商天天打电话追货,甚至有人提出要提前一年预订,“虽然培育一个新品种耗时耗力,但能育出和国外品种掰手腕的种子,确实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每年六七月份,是季核亮最忙的时候,除了巡视外地制种基地,只要在天津,无论多忙,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下地、进大棚,“农业是个辛苦活,不勤快可不行。”季核亮说,目前“耕耘种业”年产种量超10万斤,年营业额达到了1500万元,是全国蔬菜种子民营企业的排头兵。

  忙完夏天,进入秋天,季核亮就要开始制定下一年的育种计划,“我们要繁育更多蔬菜新品种,把这些好种子种到更多的土地上。”(津云新闻记者 鲍燕)


Copyright (C)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辉达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