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人:
电话:8888-8888-888
传真:
手机:18888888888
邮箱: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由中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申遗成功。至此,中国共有4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居世界第一。“太极拳”历经12年申遗成功,其文化价值成为海内外讨论的焦点,这意味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和美学追求等成为世界共同拥有和保护的重要遗产,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三个标志性意义。
太极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受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当改变过去相对“名片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立足于全球传播定位,构建中华文化整体传播的理论体系和框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理论基础和话语方式。
一方面,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角度来说,只有中华文化的整体传播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有力回击美西方鼓吹的人类文明“西方中心论”“文化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另一方面,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海外有着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已传遍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人数达4亿之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其独特的实用价值和精神力量服务于世界人民,这些都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奠定了一定基础。因此,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传播在内生和外部的双重驱动下,应以建设文化强国为动力,深远筹谋、整体布局、有序实施。
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是对民族文化本体的认知与认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性构建,对民族精神独立性的自觉与体认等。当今世界,一个民族只有保持高度的精神独立才能在全球化环境中,保持民族文化本体的独立,保障国家文化主权、安全,以独立的文化形态和精神气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是加强文化自信的题中要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说:“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里及外的形体表达,是东方传统智慧的动态符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哲拳’”。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源自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代表。一方面,太极拳在国内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另一方面,太极拳精神的现代性提升有着很大空间,是堪当构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精神独立性重任的优秀载体。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2000人共同演绎太极的盛景不仅震撼了世界,也激发了国人的自豪感。太极拳自创立以来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且流派众多、百花齐放。如果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以太极拳申遗成功为契机,提炼太极拳符合当代需求的精神价值观,倡导全民习练和规范太极拳教育体系,将成为增强民族精神独立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太极拳在长时间的流传中逐步走向世界,并提供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民间交流自然而然走出去的一个优质范本。通过对太极拳、中医针灸、书法等中华文化瑰宝全球传播史、传播特点、受众心理等的深入研究,可以回答如何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等若干问题,丰富我们的观察视角和思考维度。
概括而言,太极拳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完整独立的认知体系。太极文化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象数之学、易学思想和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理论,包含中医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导引吐纳、颐养心神的观念,同时,将玄奥的哲思通过个体生命的方式表达出来,唤起人们深层次探究生命本源的意识。太极拳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世界人民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体验,以一种便捷有效、直达个体的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也启发人们通过比较观察自身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创造出面向人类的新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